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赵为粮:中国梦主题教育应融入教育体系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7-27 点击数:2436

[核心观点]中小学实施中国梦主题教育要防止“搞几个主题班会、几个全校性大型活动,造造声势就了事”的做法,而要想方设法将主题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生力量。在中小学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抓手,更是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弄清梦想含义,更要持续追逐梦想。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其教育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层面,还包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第一,引导学生认识梦想。要结合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第二,引导学生点燃梦想。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梦想,把个人梦想和集体、民族、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更要引导学生按阶梯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梦想,使近期梦想可触摸、中期梦想可创造、远期梦想可展望。

        第三,引导学生追逐梦想。要让学生将梦想转化为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要让学生将梦想转化为激情,变成内在动力;还要让学生将梦想转化为行动,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去接近梦想;更要让学生将梦想转化为自我评价的标准,找到成功的喜悦和真实的差距,不断朝着梦想前行。     第四,引导学生奠基梦想。中国梦主题教育不能泛泛而谈梦想,要帮助学生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近期梦想,奠基远期梦想。

        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更要全面立德树人。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不局限于传统上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小学要从全面立德树人的高度确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文明与养成教育。培养文明观念,引导学生吸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灿烂文化;培养文明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习惯;培养文明生活,引导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和不良行为。

        第二,个性与集体教育。充分激活学生个性潜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将个性发展和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在班集体和学校中充分彰显。

        第三,文化与民族教育。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发展史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第四,国情与爱国教育。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开展当代中国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开展中国未来发展使命教育。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7897;累计访问人数:8371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