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神童”阎霄汉被保送北京大学的新闻近日“席卷”各大媒体,引起人们的热烈关注。有些人感叹“现在的小朋友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同时,也有人认为“聪敏的孩子没有童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对超常儿童因材施教是必要的,但老师、同学和家长应该客观看待他们,不要“众星捧月”,而使他们进入社会后感到“高处不胜寒”。
阎霄汉是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今年以理科698分的高考成绩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科学院。作为北京唯一一个中学生代表,今年5月,在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他还赴美参加了博通MASTERS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除了阎霄汉外,近年来还有一些考入重点大学的“神童”进入人们的视线:仅今年就有山东一位12岁女孩考上东南大学,郑州一名12岁男孩考上西安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2012年,14岁少年考上海南大学,14岁记忆神童考上武汉大学;还有,2010年14岁女孩王羽尧考入北大,她是曾经在北京八中少年班就读的阎霄汉的师姐……尽管“神童”屡见不鲜,但是,多年来,人们对“神童”考入名校的关注似乎依然不减当年。
超常儿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童”,是个占比很小的群体。孙宏艳认为,对超常儿童因材施教是必要的,应该通过多种探索保护超常孩子超常的方面。
“超常儿童只是在某个方面超常,而不是在综合素质上超常,希望老师、同学和家长客观看待,不要‘众星捧月’,使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高处不胜寒’。”
孙宏艳强调,综合素质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等需要各方多加关注。“任性的孩子最痛苦。”孙宏艳说,这些年龄很小就生活在光环下、众人保护下的孩子,可能容易在心态上任性、自我,将来到社会上、单位中年龄也尚小,周边的人也不会因为他曾经是“神童”而让着他,如果心理上适应不了这种“落差”,超常儿童反而有可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弱势群体”。
13岁的阎霄汉是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今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作为北京唯一一个中学生代表,今年5月12日至17日赴美参加了博通MASTERS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昨日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八中少儿班一共24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5名学生被北大录取,2名学生被清华录取。
据介绍,今年阎霄汉凭借自己的研究课题“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项目二等奖,被推荐赴美参加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他赴美的时间离北京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美国回京后,阎霄汉最终高考成绩为理科69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