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中小学教材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研发教材,才会有质量保证和长久的生命力。7月19日,“纪念邓小平同志为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写所名暨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30周年所庆学术论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学术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教育局及教研室的相关人员,就中小学教材的研发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与会人员指出,未来的课程教材研发必须要立足于数字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要有跨学科的眼光和多学科的整合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教材数字化的建设。
课程研究是教材研发的基础
1983年6月10日,经教育部批准,国内第一个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为己任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同年7月20日,邓小平同志为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写所名。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后,对人教社的教材研究与出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来,课程所已经研究编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的6套中小学教科书,并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30年过去了,我们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转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提出,今天的课程所不仅要为人教社的教材出版服务,还应该更多地为全国的课程教材研究服务,“比如,有些实验性的教材也许发行量和码洋并不是很大,但是却能在教材发展史上却留下痕迹。这样的教材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