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摘要】文章按照风险界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思路对现阶段民办高等学校办学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准确识别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质量风险与财务风险,并以此构建风险层次模型。为科学评价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类风险的权重,并引入风险坐标图(R-Map)科学直观地评价各类办学风险的强度。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风险坐标图 民办高等学校 办学风险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迅速成为一支独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扩大教育资源,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进教育事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发生了多起民办高校倒闭或群体上访事件,这些突发的风险不仅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损失,而且给政府带来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公信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声誉,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由此可见,如何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是当前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而做好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并科学评价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的风险,根据风险的强弱有针对性地设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为此,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AHP)试图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各类办学风险的权重,利用风险坐标图(R-Map)更直观地定量评价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风险。
一、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界定
民办高等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研究所指的民办高等学校仅指民办高等学历教育机构。
“风险”在《韦伯字典》中被定义为“遭到伤害、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管理领域,理论基础相对完善、沿用较广的为COSO内部控制框架,该框架着重研究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问题,被公认为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最佳实践依据。在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rgraded Framework),风险被界定为“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1]中国学者田德录认为,“风险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卢彩晨在相关研究中提出“风险是指行为主体为自己某一行为决策所承受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行为决策所依据的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背离的可能性。”[2]根据以上风险的定义,笔者认为办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因法规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建设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学校办学过程出现失误而使办学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得不到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支持,而且还受到传统观念歧视、体制排斥。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更为严重的办学风险。
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风险的识别
(一)政策风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