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朱逸 阙明坤:创新方式方法推动调查研究见实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6 点击数:25134

 

提升调研工作质量的方法论需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调查研究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除了思想态度上的原因之外,对于调查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有效性是调查研究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与指向,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向调查研究中对“用真心、听真话、找真相、练真功、建真言”的实践追求,相应的调研方法选择需与之相匹配相适应。当前,探索设计契合于调查研究要求的方法技术与策略,成为了推动践行调查研究的关键。针对调查研究中的方法技术与策略选择,需突出调查本身的实践与实务性。充分考虑调查所需的时间跨度与消耗、资料搜集的成本与便捷、参与成员的多元与互补、数据分析的科学与真实、研究结论的准确与有效等要素。调查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随意的方法工具选用、随性的流程设计、随机的人员组织,均会影响到调查研究的质量,进而需借助特定的方法论与操作流程来加以规范。

推动调研方法创新与提质的关键

鉴于我国当前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化要求,借鉴与创新国际上通用的快速调研技术与方法,将对各类调研工作开展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为推动我国高质量调查研究的纵深性发展,在下一阶段调查研究工作过程中,结合快速调研方法与技术,需重点关注与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

树立问题/实践导向的调研目标与思想意识

针对于各项调研工作与任务,调研方案设计初始就需要明确调研目标与事项,以发掘与定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回避难点、堵点以及久而未解的问题,抱有迎难而上的态度,事先做足功课,切实发挥与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重要工具。要以高质量调研与有效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提高调研主体及人员的思想站位。

把“快速”作为调研工作的重要原则

受制于日常工作、资源、人力、成本等方面约束,整个调查研究过程需要突出“快速”。这并不意味着调研工作可以简化或应付了事,而是需借鉴快速调研技术,从人员组织、数字搜集、情况分析、调研工具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善与创新,使之变得更为高效与集约,确保启动、调查、结论、方案、反馈等各环节上的整体快速实施。结合实际工作,可开展定性/不定期、一次性/多阶段、单循环/多循环等各类周期形式上的调研,在不影响自身与调研对象常态化工作的条件下有序开展,将因调研开展而对调研单位及人员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转变调研实施过程中的主客位观念

转换传统调研工作中,“上对下、主对客”的二元化观念。充分调动被调研单位、对象的积极性、参与性,将其也纳入调研团队之中,共同实施调研,而不是将其定位于工作汇报、资料提供、现场引导等角色,发挥好被调查单位及人员的能动性,使其能以调研主体同等身份开展调研工作,包括资料的采集、情况的提供与分析、问题的定位、方案的讨论等。避免调研工作陷入于常规的工作检查,要以赋能被调查单位或对象为工作出发点,使其能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发现问题、提供思路、设定方案,与调研主体一同推进调研工作的开展与深入,为高质量调研的实施提供支撑。

充分运用与积极创新调研工具箱

在调研工作中,需全面了解调研开展过程中可采用的各类具体调研方法与技术,包括座谈会、访谈、观察等,全面知晓各项调研方法与技术的实施关键与适用性,建立起调研方法的工具箱。在传统的调研工具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技术支撑,不断创新与丰富调研工具箱。以此增进调研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持续优化调研成本与效率,保障调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及最终目标的达成。

建立情况分析与形势研判的协同参与机制

在完成调研数据、资料搜集后,对于各类资料、数据分析,可引入包括被调查单位或人员、领域专家、相关部门等多类型参与者,一同参与至情况分析与研判之中。以更为开放的方式,借助多元视角来进行问题发现与方案设定,凭借共创的理念与方式,提升调研结论的精准性,为后续政策制定、干预措施选择等方面提供支持。警惕情况分析中的“一言堂”、“一锤定音”,充分发挥协同参与优势。

强化整体调研工作的闭环管理

各项调研工作开展,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成效”为工作要求,作为调研工作整体流程的实施标准。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各类现象、问题,需要有所分析、推进与反馈,避免停留于调研报告、总结报告之上,需将其转化为后续工作的重点与方向。调研工作从开始至结束,乃至最终后续方案设定与实施,都要实现闭环化管理。(作者:上海建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朱逸;无锡太湖学院副校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阙明坤)

(人民论坛网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1228;累计访问人数:8318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