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须加强制度保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7-12 点击数:3165

    ●直到今日,我们也没有一支高素质且稳定的民办教师队伍。而之所以如此,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

  ●如果说“领导者不懂教育”这一民办高等教育内部问题正在慢慢缓解的话,那么在外部环境上,相关政策相对模糊的现状正在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中国的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去年4月,国内民办高校数量已经占到普通高校总数的约30%,在校生人数高达505.07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这充分说明了民办高等教育对教育整体发展的巨大贡献。

  但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一点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态度上就能充分显现。而要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民办教师需要身份认可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建立远不如公办高校。直到今日,我们也没有一支高素质且稳定的民办教师队伍。而之所以如此,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师都存在一种“打工者”的心态,这导致其很难真正踏下心来,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而从教师的行业来讲,要打消他们的这种心态,就需要在政策上认可他们的工作。联系到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国情,认可他们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给予他们一个事业编制。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民办教师队伍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其中一部分是退休的老教师,但大部分还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人支撑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编制问题不解决,教师流动性便会非常大,也建立不起稳定的教师队伍,而现状恰恰如此。政府不应是仅做口头上的支持,而是应在政策上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安心,并能够感受到社会的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给予民办高校教师编制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因为民办教师的工资一般都是由民办高校创办者解决的。从长远角度看,政府需要对其未来的社保和养老做一定照顾,但这方面的投入不会很大。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提出,目前国内党政机关正在淡化编制,给予民办教师编制似乎与改革潮流不符。但在我看来,编制实质上代表的是政府对于民办教师群体的认可。即使赋予其编制后,再与其他党政机关同步进行淡化改革,也能增强民办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78322;累计访问人数:8774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