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夹缝中生存” 民办教育出路何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7-12 点击数:3647

76日,为纪念《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十周年,民办教育界各位代表齐聚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举办南方高峰论坛。记者就该省民办教育相关问题专访了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陈钢和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明。
  据了解,“民促法”颁布10年以来,广东民办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广东已成为民办教育第一大省,规模占全国的1/7.5。据悉,目前广东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幼儿园,不包括培训机构)11156所,491.83万在校生,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5.67%。民办教育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建设教育强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民办教育仍面临众多阻碍和制约:学校间竞争日益激烈、户籍人口减少的大环境催生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生源大战”、异地高考致使民办教育止步于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公办民校”打着民办的招牌抢夺资源……多年来,民办教育在掣肘中前行,也在不断摸索解决之道
   收费往往高于公办学校,被质疑为敛财工具
  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陈钢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读书难的问题已经不多见,然而读好书、上好学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们为了上好的初中、高中都挤破了脑袋。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兼顾到每一所公办学校,学校间必然存在差距,其结果就是成绩好的学生扎堆,一些成绩稍微逊色的学生和外来工子弟无法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而民办教育为这些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民办教育首先在办学理念上就与公办教育不同,公办教育重视优等生的教育和选拔,而民办教育要办好,就必须注重每个学生的进步。”陈钢说,在他看来民办教育是市场性的,受市场经济支配,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是等价交换,对民办教育来讲,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
  其次,民办学校在收费上往往高于公办学校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民办教育被质疑为敛财工具的原因。一方面,民办学校毕竟是营利组织,而且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其收费是教育服务的价格,要想服务得好,价格必然高。而公办学校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即使收费,也是作为政府支持的补充,所以公办学校的收费趋势是越来越少。
  陈钢认为,要想在费用悬殊的现状下求生存,拼教学质量是唯一的出路。有竞争才有进步,学校间的“互拼”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民办学校从不被人理解,到许多人追捧。“从每年小升初报名火爆就可以看出优质民办学校的火热程度,民办教育的出路任何时候都是教育质量。”陈钢说。
  办学
  据陈钢介绍,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外来人口大省,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其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相当突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中城市教育成本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约为3000元,加上基建费用、教学设备和
生活设施配置费用、教师工资等,巨额的经费开支是地方财政所难以承受的。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收取的借读费用偏低,只占生均教育事业费的一小部分,而城市生均教育事业费较高,造成流入地的财政支出压力巨大。
  据了解,近10年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政府每年投入巨额新建、拓建一批学校,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但仍供不应求。这些地方又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公办学校,使得人数不断增加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难以根本解决。为了能让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有书读,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在坚持“两个为主”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根据非户籍常住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民办学校举办者给予政策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合理选址,减少盲目性;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既缓解了学位紧张的压力,使非户籍学生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又促进民办学校合理、有序发展,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户籍人口的减少和外来人口的增多也是个大问题。”陈钢谈道,随着户籍人口的减少,公办学校本身的生源不足,就通过收取高额赞助费抢夺民办学校的生源。而在目前的民办学校中,外来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在东莞,外来人口占学生总数的60%左右。外来人口占据比例过大但入读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学,对于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中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为我国目前的异地高考没有完全放开,学生都不敢冒险在外地读高中,这也是致使民办高中办学艰难,民办教育徘徊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让民办教育完整、更好发展,必须在放开异地高考之后”陈钢说。
  困境
  认识不到位,广东民办教育大大落后于江浙
  广东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张铁明认为,虽然广东民办教育近十年来突飞猛进,但依然是在“夹缝中生存”。比如,现在不少所谓的民办学校都是借着名校的牌子,利用名校的师资和管理经验,大肆扩张而形成的“公办民校”,这种非正常竞争带给真正民办学校的冲击也不小。他认为,如果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放宽政策,学校能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民办学校的春天才会到来。
  据了解,《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坚持民办教育是公益事业的前提下,作为对民办教育的一种扶持和奖励措施,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获得合理回报。《实施条例》对合理回报的原则、规范、取得办法等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真正要实行合理回报,还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在广东省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没有享受到国家税收
优惠政策,有些地方甚至把向民办学校收税作为重要税源。
  “广东省民办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总的来说,办学规模还不够大,教育质量还不够好,办学水平还不够高。”张铁明认为。他告诉记者,他到北京开会,许多有著名的教育专家都认为,广东的民办教育已经大大落后于江浙了。
  “关键是有些部门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张铁明说。有些部门认为民办学校以盈利为目的,投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其发展应完全由市场决定,从而对解决民办学校的困难和问题消极怠慢,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下民办教育发展认识不足,对民办学校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收费标准等难以理解和支持,对民办学校起步阶段、发展初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过于苛求,盲目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是好,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是差,这种思想认识不利于民办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53986;累计访问人数:8369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