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本网综合消息)这几天,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小章正热切期待特殊“开学”——1个月前,她刚刚成为Coursera在线课程平台的注册用户,并申请了香港大学的中国历史课程,本月下旬开课。她说,“我有好几千个同学,听说上课虽然在网上进行,但各种互动一样不落,除了人多点,与真实课堂几乎没有差别。”
与十多年前兴起的单向“在线课程”不同,在“慕课”平台上,大学名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实现。无怪乎有人惊呼,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但对大学来说,不啻于遭遇“核弹”。试想一下,当学校间围墙被消融,当名师课程可以更低廉价格、更便捷方式获取,传统大学教育是否走到了尽头?
资本推动下的高速扩张
互动性较强的在线课程体系,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本市就推出了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首批7门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