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公共教育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专家解读两办重磅文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6-16 点击数:1561

 

6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指出,公共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并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等。“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属于国家各区域、各学校、各群体、各民族的公共事业。”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意见》提供了一份基于公共服务的体系化落实方案和服务方案,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公共性、全民性等特征,破解了制约优质均衡化公共教育的瓶颈难题。

 

焦点1:

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周洪宇指出,基础教育在流动人口的全覆盖方面还存在问题,特别是大城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问题需要解决。应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记者了解到,此前各地政府配置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设备等)是依据当地户籍人口规模。但大量的流动人口成为该地的常住人口后,还按照户籍人口规模来配置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很难做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注意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立按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学校布局规划、建设学校的制度,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此次《意见》则有更大的突破。《意见》专门提出,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市、县合理规划并保障足够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意见》中还强调,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居住证申领政策,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焦点2:

教师交流轮岗与职称申报、校长选任挂钩

 

《意见》要求,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意见》强调,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科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从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将到乡村学校或办学条件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

 

原则上,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应优先进行交流轮岗,各地区要以县(市、区、旗)为单位,制定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对培养、输送优秀骨干教师的学校给予奖励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各级评优表彰工作中予以倾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意见》还提出,积极探索建立新招聘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见习培养制度。聚焦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加大“国培计划”实施力度,推动省、市、县、学校开展校长教师全员培训,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全面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意见》中明确,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相关规定,确保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依据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加强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配备。

 

各地区制定并实施教师发展提升规划,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显著扩大优秀骨干教师总量;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意见》强化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在李政涛看来,依托各种全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举措,既充分发挥,也大力提升教师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的“教育服务力”,从而实现“教师强,则教育强”。

 

焦点3:

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可免除学杂费

 

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公民,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可以接受有质量保障的基础教育。”周洪宇指出,就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而言,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在实现基础教育全覆盖目标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和现实难题。

 

例如,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较小。另外,我国虽然正在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力度,但目前普通高中阶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补助措施覆盖范围还有待提高。

 

周洪宇建议,在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适度扩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进一步保障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

 

记者注意到,两办此次印发的《意见》中明确,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其中提到:建立健全幼儿资助制度,通过减免保教费等方式,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免除学杂费。对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免除学费。优先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资助范围,对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予以补助。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0438;累计访问人数:629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