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技师学院的毕业生还未毕业就已签约,但该校遇招生难
目前正值重庆市中考,永川区各职业学校招生也面临着各种考验。重庆工业技师学院(下称技师学院)办公室主任柳孜亮说,每年5—6月是招生的攻坚阶段。所谓攻坚,就是工作人员前往云贵川各地学校宣传招生。
“我们的毕业生的质量非常好,还未毕业就已签约。”柳孜亮说,但招生一直都是学校的“软肋”,或许也是整个职业教育的痛处。
就业持续火爆
技师学院远离闹市区,唯一开往学院的105路公交车,其终点站距离学校还有近1公里。技师学院位于山腰,被林荫环抱。学校大多数学生还未毕业,就与各地区顶尖企业或工厂签约。
人才市场已是兵荒马乱,各地高校毕业生为求得一份工作,奋力厮杀。还有1年才毕业的邹鹏身着蓝色制服,在数控实训基地专注地练习。他用红笔小心翼翼地在钢铸的零件上做记号。为迎战重庆市技能大赛,邹鹏将在数控实训室度过这个暑假。
“很多企业都是主动联系我们学校要人。”邹鹏说,自己并不担心找工作的问题。柳孜亮说,学校定位就是培养未来蓝领,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明白以后职业的定位,并做好心理准备。
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初次进入企业或工厂,从事生产一线工作。今年毕业的曾建龙,是数控专业的学生。目前,他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属的重庆跃进机械厂上班,处于试用期。领取毕业证后,他将与这家单位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几乎都是4000元—5000元,甚至更高。”柳孜亮说,即便有了高就业率作后盾,也很难扭转招生困局。
虚荣与务实的博弈
每年5—6月是招生的黄金期,职业学校几乎每位老师头上都悬着招生指标。柳孜亮笑着说,分在自己头上的两个指标,早在春季就已完成。但学校主要的招生途径还是通过区教委进行。
“我不会让娃儿读职高,读大学才能找好工作。”家住老区的孙慧芳说。她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为了让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孙慧芳不惜花钱请家教补习。她和丈夫每月收入加起来约6000元,为儿子找老师补课花费近千元。
孙慧芳常用“隔壁家的孩子”来教育儿子。有时,她也会因儿子成绩没有进步而生闷气。中途也有亲戚朋友劝她将儿子送进职高,以后好找工作。“职高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我宁愿多花点钱,让娃儿读个三本。”孙慧芳说。
孜亮说,学校的学生80%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却更愿意吃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动手能力,学生上手更快。
圈内利益的争夺战
今年,技师学院计划招生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