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加大学校及社区支持力度,专家学者共商青少年抑郁防治及功能恢复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8 点击数:1624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加重视功能的恢复,这类患者的支持近九成来自家庭,学校和社区支持占比低……1月7日,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多变环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中,《2022年青少年抑郁症功能恢复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披露上述调研信息。

 

《蓝皮书》通过上千份患病青少年或家长调研访谈,聚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恢复现状,借此呼吁社会各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健康回归社会。

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抑郁防治关键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主持,他从心理学的视角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的成因及如何防治青少年抑郁。从抑郁的成因角度,乔志宏认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会导致青少年失去生活的动力,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当下防治青少年抑郁的关键。

 

“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压力,心理素质差的人会用悲观的方式解释外部事件,形成负面结论,产生焦虑、恐惧、愤怒的情绪,用手机游戏等成瘾的方式逃避问题,会进一步导致身体出现不健康的症状,多方因素叠加从而导致问题无法得到缓解。”乔志宏基于这一思路认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和锻炼,营养的饮食,是从生物方面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获得更积极的认知方式,更积极的归因模式,使其对社会问题不产生消极的态度,提高、改善情绪管理技能,可以有效从心理层面防治青少年抑郁。

 

乔志宏认为应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防治,这需要改善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家长角度,要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远高于成绩;从学校角度,一定要打破唯分数论,建设有归属感的学校,让孩子有安全感;社区方面,要打造丰富的艺术和体育的资源,满足孩子好奇心等多方面的需求。“归属感”是乔志宏多次提到的关键词,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让青少年有归属感,给青少年带来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

 

峰会上,来自政府、学术界、公益组织、企业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等,依据现代医疗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展开讨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给青少年抑郁患者提供更好的陪伴,是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抑郁是结果不是原因。”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在演讲的开头特别强调,他从现象学到病因学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的综合诊治情况。在演讲中,他也同样提到了“环境”,认为回归教育的本质,才能根本性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患者较其他抑郁症患者更重视功能恢复

 

“抑郁症不仅给青少年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损害了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蓝皮书》基于上千份对于青少年患者和家庭的调研报告,阐释了患病少年社会功能恢复所需的支持及当下面临痛点,并呼吁社会各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青少年康复回归。

 

据介绍,该调研报告以抑郁互助社区“渡过”在青少年患者和家长社群开展的问卷调研为基础,结合5年多来直接支持近万个青少年家庭的经验,并抽取部分患病青少年或家长进行线上访谈。共有2032位群友参与问卷调研,报告选取13-24岁年龄段样本进行分析,累计合格样本量635份。非青少年群体数据作为比对参考。

 

“青少年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业成就、同伴关系有着较高的期待。”《蓝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患者较其他患者群体更重视功能恢复,有84.41%的受访者将功能恢复列为当前最关注的目标。越早开始普及功能恢复的知识,对抑郁康复越有利。但当下,虽然青少年患者和家属对功能恢复很关注,在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时,社交、学习等功能指标也被列为重要内容,但对于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估、如何设定恢复目标等,在医疗环节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信息获取渠道也较匮乏。

 

此外调研发现,抑郁发作后,青少年患者伴随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损。而受复发及残留症状等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更趋于慢性化。本次调研中,近五成的青少年患者病程超过2年,其中有11%达到5年以上。近六成青少年患者的学习工作受症状影响明显,其中32.60%表示影响严重。

 

学校还需加大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

 

治疗方面,《蓝皮书》显示,药物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群体的首选,其次为心理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认为“社会支持”对功能恢复最有效(占比73.58%),其次是药物治疗。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以及同伴支持。然而,调研发现,虽然社会支持对青少年患者的功能恢复十分重要,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占比88.19%)。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获得学校支持仅占比42.2%。作为青少年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评估及干预力度目前仍不够理想。”《蓝皮书》显示,在渡过社群,大量因病休学或失学的青少年,他们在患病后被迫离开学校,并在复学中孤立无援、困难重重。 “在渡过青少年社群以及各类同伴支持项目中,青少年反馈的高频关键词是:朋友、人际。即使陷入抑郁困境,他们仍会因为共同爱好‘如画画、动漫、二次元……而被激发行动力。”《蓝皮书》强调,基于同伴支持所产生的“人际链接、自我效能、意义感”是青少年康复中的积极因素。

 

家庭、学校、社区是青少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做好家、校、社区联合,并与患者互助社区产生交互作用,加大对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力度,增强青少年患者求助意愿,完善求助通道,对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应仅停留在控制抑郁症状,获得临床治愈这一层面,更应聚焦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

 

“从心理学来讲,人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是三个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乔志宏表示,这三个基本需求分别为“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在家校和社会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层面提供好的环境时,要关注到青少年“自主需求”满足越高心理健康越好,要让他能做好很多事情满足“胜任需求”。乔志宏建议学校要开展品质更好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业中有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课堂中体验到美感,感受到更高的精神层次的满足。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让青少年和外界、他人有积极的链接,感受到意义感。开展更加灵活有效、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孩子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应对压力。

 

记者了解到,此次峰会将持续至1月8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支持,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抑郁互助社区“渡过”、大儒心理联合主办。主办方将联合十余家公益机构发布《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倡议书》,呼吁家庭、学校、社会高度重视并正确看待青少年抑郁问题,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关注和呵护,防治并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7442;累计访问人数:622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