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钱致榕:大学教育应回归培养完整的“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5-27 点击数:3955

排名指挥棒让很多高校迷失了办学方向,无论是科研还是人才引进,学校对学术GDP的看重,甚至超过了学生本身。让大学教育回归到培养真正完整的”——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学术副校长,曾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钱致榕先生带领了一批同道学者,在台湾和大陆的大学推动博雅教育。他们中,有人在海外有终身教职,也有来自北京大学等名校、专为博士生授课的老教授……

在台湾的大学里,钱致榕推出的博雅课只有20个学分,但他却希望它能与120个学分的专业课抗衡

  最初开设这些课程时,没哪个学院的院长愿意让出授课时间;但艰难地坚持几年后,连很多专业任课老师都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变了:他们的眼睛一天天了起来,上完通识课后,他们懂得在专业课上提问题……

钱致榕日前在复旦大学的创新教与学的研讨会上发表了博雅教育,面对学生五十年的需要,回归大学育才的目的的演讲,并在演讲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编者

  教育部最该做的是取消排名

  现在的大学都很轻看自己,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尽快满足市场需要。但只要看看最近三年知识更新的变化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大学迎合市场,并非在培养真正的人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陆恢复高考至今,国内综合性的大学越来越多。经过“211计划“985计划,这些大学出现在国际学术领域里,论文发表得越来越多,可对人才培养却越来越不重视。大学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排名和论文发表数上,这两年又开始重视论文的影响因子了。但这20多年来,我在国内参加了很多会议,看到很多大学在教学方面做得实在欠缺。

  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恐怕是,要让教育部统一下指令,改变对所有高校的考核标准。应该把各种考核指标改成在未来五年里发展出什么好课程和好教材,而不是在科研杂志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其实,每年每天都有人在发表论文,哪怕是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如果你回头看去年它发表了什么文章,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其中的每一篇论文呢。真正有意义的论文屈指可数。

  但今天,大学培养了什么人才,我们20年、30年乃至50年后都可以看出来。所以,大学应该把目标放长远。

  现在的大学都很轻看自己,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尽快满足市场需要。但只要看看最近三年知识更新的变化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大学迎合市场,并非在培养真正的人才。

  今天的大学是为未来20-50年储备人才

  大学培养年轻人只为他们毕业找到个工作?年轻人未来如何有人关注吗?如果我们的大学可以让年轻人每5年回炉一次,或者学制延长到20年,那么学生20年后自然还符合市场要求。如果大学培养的人过了头5年就要被淘汰,甚至没出校门就已经过时了,那让我们这些教育界的人,情何以堪?

  很多大学谈起人才培养头头是道,也有不少大学号称自己要回答钱学森之问,但有多少大学问过自己:我们为什么办大学?我们为谁办大学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53412;累计访问人数:8368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