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德米学院是指英国的一种教育体制,它是由在民间的非国教学院和私立学院教育当中的职业教育的传统来的。它和传统的绅士教育互补,使得英国的教育传统和生活实际交融,让英国的教育得以在创新中发展。
英国国教大力发展“绅士教育”,非实用性课程限制了教育发展
在16世纪之后,英国的宗教改革的不断进行。宗教改革成果得到巩固之后,基督教的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了文化潮流。古典文学教育和新教伦理教育在社会上被普遍认同,英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的英国有许多高等院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及一些法学院。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也在校园内不断推行,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场教育革命使得早期的英国几乎成为了当时“最有文化”的国家。
然而这种教育革命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的国教才兴起的,由于对宗教的狂热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教育扩张的很快。但是它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都带有浓厚的中世纪特征,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和神学为主,没有多少实用性的课程设置。
这种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有品德和学识的“社会精英”,这就形成了一种“绅士教育”的传统。这些课程缺乏创新性,也并不实用。在经历17世纪的英国内战之后,因为对清教徒的歧视,宗教热情开始下降,正统的教育形式也开始衰退。
在这种状况下,英国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下降,并且老师的授课也与实际脱节,讲解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追求真才实学,整日萎靡不振。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推动力---泛智教育的思想。
所谓的泛智教育实际是由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他认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培养全面智慧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面,人人都允许受到教育,并且可以学到生活上所需要用到的一切学科。这种“泛智”的教育实际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首先是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包括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和历史方面。第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知道怎么使用,要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促进生产和发展。最后,还要能用语言将所学东西完美的表达出来。
这些思想经由夸美纽斯传播到英国,引起了英国的一批现实主义教育者的共鸣。他们提出英国学校应该开设丰富广博的课程教给学生,学生们应该得到全面的综合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独立思考意识和强大动手能力的人才。
宗教政策打压下,“阿卡德米运动”在“异教徒”的推动下发展起来
因为在内战之前,宗教的争端就显得尤为激烈。内战也没能解决这一争端,斯图亚特王朝重视国教,打压其他的异教徒,其中就有很多在古典大学和文法中学的“清教徒”以及一部分的天主教徒。因而他们被迫开始创办私营的教育机构。
他们吸收了夸美纽斯等人的教育思想,建立起了“非国教学院”,这种学院兼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征。由于这些学生不关心能否进入古典大学,因而他们能够开展很多实验性的课程,例如自然科学,现代史和现代英语。由于这些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加实用性的东西,广泛受到社会中层的平民的欢迎。
非国教学院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没有宗教排他性,国教教徒也可以进入其中进行学习。然而这类教育虽然有了世俗化的影子,但仍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真正将世俗教育从宗教教育当中分离出去的是“阿卡德米学院”这样的私立学院。
直到18世纪,阿卡德米学院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这些学院包括沃灵顿学院、达文特里学院、哈克尼学院、北安普敦学院等。这些学院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较快。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有用之才以及为经济发展服务。
其重大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因为这些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得到了许多工业家的捐助,沃灵顿学院就是由曼彻斯特,利物浦以及伯明翰等工业家们集资兴建的。这种“合作”模式给学院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也给这些工业家们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其次因为资金充足,学院还募集了一批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们拥有着进步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科的独到见解。他们都认为培养有用之才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在课程上,他们改造了原有的传统学科,保留了文法,修辞和逻辑的教学,从中发展了语言学,心理学,近代史,政治学等现代和实用的课程。很多新出现的有关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学说也首先见诸于学院。
除此之外,他们还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的教育。将数学分为几何,代数,三角,代数等学科,同时,天文学,地质学,测量学,以及化学,力学等等现代化的学科都能在其中找到。
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文化和有技术的人员,海外扩张也需要大量的职业军人,许多职业化的教育需求都需要通过这些学院来进行承担。
为了使得学员适应学院课程,学院的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学院一方面采用泛智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采用经验主义的教学方案。强调学习和研究的实用性。希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因为很多学院坚持他们的高的道德标准和智力标准来培养学生。因而,这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强,因为更为专业,他们的毕业生甚至比牛津和剑桥的毕业生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宽的就业渠道。许多学生到海关,税务和商业部门任职。
融合“绅士教育”和“阿卡德米教育”,英国教育逐步达到“泛智”水平
对英国传统教育的挑战,一方面来源于阿卡德米运动。一方面也有外在的挑战。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当时主管教育的官员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智力,判断力道德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获得任何一项职业的专业技能,在她们从事这项工作时也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仅仅限于做这项工作,还有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思考。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普鲁士各个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这将英国人的传统教育拉下一大截。
英国的前殖民地北美在富兰克林的指导下也将阿卡德米制度引入,这项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之后迅速发展起来。因为它教育的实用性,美国在航海,勘测和土木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使得美国能在后期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苏格兰大学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设立科学和各种实用性学科和降低学费来招收非国教的学生。这吸引了大批来自英格兰和欧洲大陆的学生,这种实用,自由和平等的改革对英格兰的许多自由人士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在这种形式下,“新大学”运动开展起来,非宗教主义的伦敦大学由此建立起来。它作为一所全国性的世俗高等教育机构,算是阿卡德米运动的顶点。在此基础上,有发展起来了很多私立的大学。牛津剑桥也纷纷加入改革大军,积极地增加一些现代性的实用学科。取消了对获得学位的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宗教限制。
英国古典的“绅士教育”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道德高尚,素质过关的有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他们不重视自然科学和职业教育,这让他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越拉越远。而以阿卡德米为主流的私立教育主要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可以不被这些正统所束缚。
这种职业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职业教育的传统逐渐被正统所接受,成为了古典学校绅士教育的重要补充。这两种教育形态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之后英国学校既重视人文学科又重视职业教育的风气,逐渐达到对泛智化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西方教育思想史》
《英国社会史》
(来源:鉴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