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录1:
“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国都是以公办教育为主。但是20年前,我们的公办教育发展还不完善,放在当时的背景来看,鼓励‘公参民’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允许‘合理回报’也是可行的。但办学校的初衷应该是办教育,而不是办公司,这一点当时好像并没有想透。”程方平表示。
不过, 程方平也强调,外界不能因为看到民办学校挣了钱,就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 他说:“民办教育的优势是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很多改革也是从民办学校先开始的,以前很多残疾人进不了普通公办学校,主要是一些民办性质的专门学校在接收他们,这些学校可以帮政府和有实际困难的人做些事,如果有好的制度保障,有条件办得更好。”
观点摘录2:
从长远角度看,民办学校集体转公,无论对于学生、家长亦或教师可能都是最好的安排。
学生不用为了迎合民办招生的掐尖模式,去参加各类竞赛培训,腾出时间去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则再不用心机去托关系,拼策略,更不用勒紧裤腰带去抢天价学区房。
教师则拥有更有机会与原本民办学校的名师共同工作,交流分享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
表面上,在这场“民转公”的浪潮中,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最终的受益者。
但是深层次,原本集中于民办学校的头部教育资源正加速向公办学校流动,一些为“他人做嫁衣”的学校,可能在这一波改变浪潮中脱颖而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失去了掐尖儿的机会,没有学霸生源,“民转公”的牛校还能续写自己的传奇吗?
恐怕要等三年后见分晓了。
文源 | 给民办学校的建议(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