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7所民办学校转公办的消息,打破了海淀区家长朋友圈的平静。2022年5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宣布,拟按政策将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华实验学校、理工附中分校、清华附属实验学校、民大附中实验学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等7所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预计增加全区公办教育学位1万个左右。
民办学校转为公办,2022年内北京这7所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倒也不是首例。早在2022年初,伴随着今年第一波转公潮的到来,湖南、江苏、四川、河南、北京等多地出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政策限令,同时,多地强调确保2022年完成“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各项民办中小学治理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转公问题也在众目共视中迎来了政策的落地和转校工作的启动实施。
义务教育阶段“民转公”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民转公”转的是哪些学校?为学校招生教学等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家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些也成为本轮全国范围内“民转公”教育改革工作中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1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