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参民”的办学模式在西安义务教育阶段落下帷幕。
这种由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民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送子女上“名校”的愿望。但多年来这些民办学校通过灵活的办学模式,在西安乃至全陕西省“掐尖”招生,导致“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最终让西安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失衡。家长们挤破头想进入西安的“五大名校”,而一些公办学校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落寞。
在大的教育公平之外,小的教育公平也遭到破坏。因为灵活的办学模式,倒卖民办学校名额等种种乱象,也被诟病已久。
这两年,随着“公民同招”等政策的实施,上述乱象已经有所遏制,而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的落幕,这些乱象滋生的土壤将不复存在,但对于广大学生家长们来说,期待已久的教育公平改革或许才刚刚开始。
38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公办
6月13日晚间,西安市教育局公布西安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名单。
这份名单共计38所学校,涵盖西安七个城区,高新、经开、浐灞三个开发区以及由西安市代管的西咸新区。这38所学校中包括西安“五大名校”中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以及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等在西安赫赫有名的民办学校。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些民办学校转公办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并入公办学校,例如西安行知中学并入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西安民兴中学(原西安市民兴中学)并入西安市第八中学等。另一种则是名校方面退出,学校更名,例如陕西师范大学金泰假日花城小学更名为西安雁塔金泰假日花城小学、西安交大阳光小学更名为西安雁塔阳光小学。
而去年开始,一部分“公参民”学校已着手开始转制,但多数维持了民办性质,譬如,西安“五大名校”中的西工大附中分校、铁一中分校和陕西师大附中分校,这三所学校将继续保持民办性质,并分别改名为西安翱翔中学、西安辅轮中学、西安崇是中学。而部分民办学校由于符合“六独立”(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也继续维持了民办身份。
加上此次38所民办学校转公办,可以说西安的“公参民”学校清理已经告一段落。
西安教育的“顽疾”
“公参民”学校的畸形发展是西安教育曾经的“顽疾”,而这主要体现在民办与公办学校的不均衡发展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方面是西安教育投入和管理上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就是垄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参民”学校的畸形发展。
这些“公参民”学校享受着公共资源的补助,却无需承担普惠教育的义务。因为更具灵活性,所以不断“掐尖”以遴选优质生源,高薪四处挖“名师”,少数几个学校虹吸了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发展模式使得公办教育的投入显得愈发乏力,使得“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西安教育资源分配上尤其突出。
从学生数量上看,根据西安公布的招生数据,2021年西安市小学招生15.83万人,其中民办小学的计划招生人数达到3.05万人。同年,西安市初中招生11.27万人,其中民办初中的计划招生人数达到2.97万。
也就是说,2021年西安19.26%的小学生和26.39%的初中生将会在民办学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而湖南、江苏在2021年就已制定文件,要求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校生总数控制在5%以下。
教育部曾通报称:陕西省西安市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疏于管理,一度允许一些民办初中违规采取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点考”等方式掐尖招生,使其在体量、质量上与公办学校拉开较大差距,导致初中教育“民强公弱”,催生民办学校“择校热”,群众对当地教育工作很不满。
还有问题待解
西安市民对当地教育发展不满意是肯定的,当然,随着这几年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西安也顺势而为开展了新一轮改革,此次的清理“公参民”学校便是如此。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202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布,“民转公”开始成为教育界热门话题。随后,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把控“公参民”学校入场。
陕西省也为此划定了政策红线——力争2022年底基本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2023年底彻底整改到位。
不难看出,清理“公参民”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待解。
比如地方政府的财力问题。有媒体估算西安高新区转公办的七所学校一年的学费收入是3个多亿。按照义务教育公益性政策要求,不允许有盈利分红,也就是说这3个亿都用了在这七所学校的学生身上,而转公后学费收入将不复存在,这对于地方财力来说肯定是一个考验。
此外,还有学校老师的问题。以昆明的情况为例,当地53所“公参民”学校中,小学教师有编制和无编制的比例为1:8,初中为1:2.8,转公后原有老师按照个人情况不同,重新评定等级大多转为在编。由于经费由学费收入变为政府投入,教师工资略有降低,但并未出现流失现象。
但无论有多少难题待解,教育公平也必须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作为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益性、公平性必须有所体现。而以往教育逐渐资本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不能也不应该再发生了。
曾经的西安教育无疑是一块“烫手山芋”。在2018年播出的电视栏目《问政时刻》中,满分100分的“答卷”,西安市教育局仅获得了21.89分,是所有被问政单位中得分最低的一个单位。
在节目中,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总结发言时说:“教育上很多难事,在这里我说千难万难,敢抓敢管就不难。在这里,我们也郑重承诺,全市13万教育工作者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