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越来越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纵观国际社会,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就把针对高科技园区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课堂以及学生创业实践中。
在这样一个中国的高教体制急需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在具体的举措和技术路线上引领人才培养部门是完全可行。除了可以明确要求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科委、商委、农委、金融、卫生、功能区管委会等委办局设立与高校人才培养单位对接的部门和专职岗位,或者让上述委办局主动接受来自高校的挂职人员,以便双方的交流合作能更方便有效。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开始着手:
1、政府部门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辖区内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各级政府在充分为高校提供培养人才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应明确他们为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发展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可以深入考察国际上以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人才需求高地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影响,如企业与高校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标准有哪些异同?企业如何向高校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否已经反映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中?目前各高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合作基地是否已经充分发挥了作用?这些宏观战略性研究一定会使政府部门主动利用高教资源培养合适人才理清思路,指明后续的工作方向。
2、地方政府和高科技园区要主动与高校、特别是培养特色人才的高校,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创业实践支撑平台。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构建相互沟通的联系网络,形成合力,包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各方面的政策扶植和基地共建,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加快和扶植新兴产业开发,对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给予必要的资助,辅以创业论坛、创业知识竞赛等形式,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工作。
3、政府应推动用人单位与高校长期保持密切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战略伙伴关系,并作为企业后续发展动力的考核指标之一。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因为各自的教育和专业背景,以及在产业领域中的蜕变经历,在与高校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专业教育认同感的同时,也能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高校教授们所不具有的眼界和思考角度,因此一定是高校师资力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补充。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措施,如要求或鼓励高校教师中必须有一定比例拥有产业界工作背景,一定是一项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方向。
4、主动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转变观念,要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建立人力资源网络平台;在利用或开辟各高校的创业园区或创业实践基地和渠道方面,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平台。要有针对性地遴选企业到相关高校举办人才招聘专场,藉此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部门和一线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刊登此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