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钟秉林:民办本科院校要拓展办学视野 聚力高质量发展——本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启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5-5 点击数:32094

 

摘 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干所民办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在我国教育发展和民办教育新法实施的大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拓展办学视野,跳出在民办高校内部竞争的思维定式,科学选择发展策略与发展路径,从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治理体系与文化建设等方面,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权审核;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视野;高质量发展

  

学位授权审核是学位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事关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和高水平建设,高校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1〕13号)和《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1〕14号),历时一年之久的本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终于落下帷幕。经过学校申报和地方审核、教育部形式审查和抽查、新增学位点专家审核和新增学位授权单位专家审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有34所高校获批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当年招生14所;43所高校获批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其中当年招生25所。

  值得关注的是,继吉林外国语大学(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上一轮(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中,成为我国第一所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民办高校之后,本轮又有4所民办高校(陕西西京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海南三亚学院、宁夏理工学院)成功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占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9.3%,比上一轮3.4%的占比显著增加,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总结和分析这几所民办本科院校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上的成功实践,对于在教育发展大形势下和新法新政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5所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典型案例

  1. 吉林外国语大学。该校创建于1995年,2003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翻译硕士),2017年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民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成功更名为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以建设百年名校为目标,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以外语为主,文、经、管、教、艺、法、工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设有45个本科专业,20个外语语种,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在外语学科群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50%左右,硕士以上学位占比超过86%。学校坚持公益性办学,于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资产全部捐献给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实现了理事会领导、党委监督保障、校务委员会高效运行和教代会民主监督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致远、务实、求精”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自强自律,求实求新”的学风。

  2. 陕西西京学院。该校创建于1994年,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0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致力于创建百年传承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了工科为主,理、经、管、文、艺、医多学科发展的学科布局,形成了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三大优势学科群;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年均科研经费过亿元;设有40个本科专业、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着力培养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在校生1.6万余人,专任教师975人,其中高级职称406人、博士285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方向,发挥董事会决策领导、校务委员会贯彻执行、党委会政治核心与监督保障作用,保证了学校高效运行;学校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了质量保证监控和督导运行机制。在办学实践中凝练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西京精神。

  3. 河北传媒学院。该校创建于2000年,2007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艺术硕士),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秉承“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校训精神,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艺术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主,艺、文、工、管、教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47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把培养“有良知、守道义、重文化、强技艺、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立足之本,现有在校生2.2万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学校实行理事会决策、校长负责、监事会及“双代会”多元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学校理事会,党委成员与校行政党员领导干部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特色。

  4. 海南三亚学院。该校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2012年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并更名为三亚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以创办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为目标,确立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形成了覆盖文、管、经、法、理、工、艺、医、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综合性学科布局。学校立足海南自贸港,突出办学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搭建多方协同平台,推进与企业、行业共建产业学院,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设有51个本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33%,硕士以上学位占比超过82%。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力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的校训精神和“豪气、大气、正气”的校风。

  5. 宁夏理工学院。该校创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工程为基、应用为先、创新为范”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法、文、艺、教、理、农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坚持“有理想、有道德、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宁夏和西北,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应用技术人才;设有49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专任教师683名,其中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151人,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2%。学校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党政联席会决策机制,探索两级管理体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校训精神。

  上述5所民办本科院校尽管办学历史不同、发展路径各异,但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均呈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一是明晰办学目标。确立了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并在校内干部教师中形成了发展共识与改革合力;二是致力于内涵式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可;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成效显著。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障;四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五是重视特色发展和多样化探索。凝练和彰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拓展办学视野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导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不断高涨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社会资金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一些投资者从创办培训、补习、研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始,摸索经验,积累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机构抓住机遇,逐渐发展成为经政府授权开展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学校;继而,又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一些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按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进行建设,并通过了院校设置评议,发展成为具有本科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本科院校。

  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民办普通高校771所,在校生791.34万人,专任教师36.89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28.16%,在校生总数的24.09%,专任教师总数的20.13%。其中,民办本科院校434所,在校生468.19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34.17%,在校生总数的25.64%;民办高职院校337所,在校生323.15万人,分别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22.96%,在校生总数的22.14%。数据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举办者及管理者诉求的增加,全国和地方的民办教育社会组织也相继应运而生。目前,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外,各个省份也普遍成立了地方民办教育协会或民办高等教育协会,有些民办高校较多的城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协会。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推进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民办高等学校要转变发展观念,借鉴有关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做出发展策略和建设路径上的正确选择。

  1. 跳出在民办高校内部竞争的思维定式。民办高等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领下艰辛探索,坚持质量为本、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实践积累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办学属性、治理体系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以及过去在院校设置评议等工作中将民办高校单独归为一类的做法,使得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者和管理者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高度重视学校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往往着眼于民办高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习惯于在民办高校之间或民办教育社团内部进行交流;而对于与本省同类公办高校之间的交流则重视不够,合作与竞争意识不强;在全国或地方性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中,也较少见到民办高校的身影。

  客观而言,在民办高校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获得民办教育奖项、在民办教育社团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地位是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的结果,可喜可贺。但仅仅满足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与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公众和社会对于一所高校的评价,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学校的办学属性和学费高低。部分民办高校调整提高学费标准后,以及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取消录取批次后的民办高校招生录取情况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判断。另一方面,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对于高校的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以及本轮学位授权审核也都是将统一的质量标准放在首位。国内如此,国外亦是如此。世界上一些影响广泛的大学排行榜和学科排行榜,均是对所有参评大学按照统一的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鲜有将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民办高校)分类评价的案例。

  必须指出,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所谓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不是指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办学属性的分类,而是指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社会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分类,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多样化探索、高质量发展。如目前正在开展试点的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亮点之一是探索分类评估,即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的不同,将参评学校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两类,后一类又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地方本科院校三种,在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和审核重点上均体现出了差异性。

  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表明,这几所民办本科院校都是在与本省公办本科院校的公开和平等竞争中,依靠自身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脱颖而出的。如本轮学位授权审核中,陕西西京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分别在与陕西省和河北省10余所公办及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中位居首位。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亦应引起关注。随着民办高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自身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的校领导和教师在民办教育社会团体兼职的同时,也开始在过去以公办高校领导和教师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的教育社会团体,以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咨询和评议机构中兼职。如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会长等职。另外,这些学校还有多位教师在全国和地方学术组织及咨询评议机构中兼职,或受聘作为教育部评估专家参加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等重要工作。无疑,这将有利于民办高校融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并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上述事实表明,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调整办学思路和格局,将办学视野拓展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将学校发展置于本省乃至全国的高等学校视域中进行科学谋划,唯其如此,才能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跃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2. 科学选择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必须指出,本轮获批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所民办高校都是作为“地方需求”而上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尽管在本省申报学校中位居首位,但与授权审核的质量标准相比,某项指标(如年师均科研经费等)还未能全部达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待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并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核查后,再开展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工作(另有14所获批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公办高校亦是如此);另一方面,与本轮学位授权审核中未从省里竞争而出的其他省份的高水平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上海、江苏、浙江等高等教育发达省份的民办本科院校相比,这几所学校在某些方面亦存在差距,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诚然,由于各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办高校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的不均衡性,其他省份一些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相对较高、在全国民办高校中位居前列的民办本科院校未能在本轮学位授权审核中从本省突围,失去了参加国家层面审核的机会。这种现象看似偶然,却恰恰揭示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的必然性,即在当前阶段,民办高校只有在与本省同类公办高校的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首先,要在省内和全国民办高校中位居前列,达到较高办学水平,取得较高社会声誉,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在与本省同类公办高校的竞争中位居前列,达到较高办学水平,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在本省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并发挥示范作用,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励精图治、厚积薄发,建设成为地方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高校,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规划未来发展和学校建设过程中,要有大视野和大格局,转变发展观念,拓展办学视野,调整办学思路和策略,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尤其要打破仅仅着眼于在民办高校圈子内竞争的桎梏,高度重视与本省同类公办本科院校的比较、合作与竞争,坚定地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之中。

  具体而言,民办本科院校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时,可考虑选择在发展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规模层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的一所或若干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作为对标学校,在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改革主要举措以及绩效产出等方面与对标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借鉴经验、找出差距、推出举措;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公办本科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重视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改善社会声誉,提高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内涵建设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构想,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2018年12月,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2021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办学者面临着学校办学性质选择的困惑;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对一些民办高校带来了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危机;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红利要有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地方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也尚需时日。在这样的形势下,民办高校要科学研判形势,做出战略选择,集中精力抓好学校内涵建设。

  1. 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坚持特色发展战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一,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民办本科院校要强化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的意识,面向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促进就业创业。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职责对接;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为重点,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产业需求对接。要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励精图治、厚积薄发。

  第二,坚持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民办本科院校要以制定和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明晰办学理念和发展策略,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加快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要集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做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绩效观,坚持特色发展、多样化探索,积极探索应用型办学、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径,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攀高、同质化发展。

  2.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第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民办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需求,研究和细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集聚社会力量和资源,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完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应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型、师生关系变化的新挑战,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与教室布局、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要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纳入学校规划,按照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针对性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保证和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民办本科院校要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保证稳定的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尤其是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国家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的基本要求。要高度重视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尤其要顺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丰富数字信息资源,加强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课程建设,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要重视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基于数字化的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为丰富学生的校内外学习体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3. 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产出高水平成果并促进成果转化,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一,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学科是现代大学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撑。从本质上而言,学科建设的过程,是知识保护、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体系构建、维护和更新的过程。高水平学科和科学研究及技术研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实力及学术声誉的重要载体。民办本科院校要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凝练学科和科研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和基地,创新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知识贡献度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平台,本质上是包括实践性课程在内的广义的课程组合。大学生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养成,都需要以知识作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因此,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而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和相互耦合的统一体,学科与专业应当进行一体化建设。民办本科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应用性学科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与改革规划,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重视将学科和科研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与教材的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支撑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等,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本科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以及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技研发提供了生力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第一,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民办本科院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探索教师编制改革,完善社保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和“双师型”师资;以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整改工作为契机,弥补自有专任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发展短板。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好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制度化全员培训,实施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计划和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完善教师聘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破除“五唯”,以教学科研成果质量和实质贡献为导向,建立对教师多元工作方式和成果形式的绩效评价机制和职称评聘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薪酬制度,合理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民办本科院校要重视管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增强管理人员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倡导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工作研究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加强数字化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5.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营造优良大学文化。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和育人氛围,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施大学章程,坚持依法办学,协调好高校与社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高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领导体制,健全党委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督导专员制度,支持校长独立行政、依法治校,严格限制投资方随意干预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要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优化职能部处设置和院系设置,提高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效能。要保障学校民主管理,探索多元参与下的协同治理,实现校务公开和信息透明,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和问责权。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人事聘任和考核制度、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第二,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与育人氛围。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民办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剔除家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痕迹,不断优化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是建造文化景观、主题雕塑或特色展馆,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导师制、书院制等方式,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师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努力形成学术自由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当前,尤其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四、结束语

  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选择之一,但绝非是唯一的发展路径。高校要探索分层分类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支撑,这是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要坚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和路径,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避免盲目攀高和同质化发展。

  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切实履行教育职责。一是建立健全省级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资源力量整合、权责划分清晰、政策快速联动的制度体系,实现中央和地方有效统筹,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行政部门有效统筹。二是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民办高校政策,在招生指标、项目申报、学科发展、专业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尤其是在生均拨款补贴、财政奖补、贷款贴息、购买服务、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要打破属性壁垒,从协力推进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和务实的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共同举办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探索教学资源共享和课程学分互认,开展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共同建立专业协作组织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凝心聚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办学模式创新研究”(19JZD051)的研究成果】

 

作者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 100875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第1-7页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1234;累计访问人数:6242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