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成都商报消息)4月30日起,多所成都民办学校陆续发布了幼升小、小升初阶段招生简章。其中,对于家长普遍关心,或者说最为关心的学校招生人数,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第一时间统计了数十所热门民办学校招生人数。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整体上,民办学校招生人数与去年相比,普遍呈减少趋势。有的学校比去年招生人数少了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少了近一半。甚至个别民办小学今年小学一年级计划招生仅有两个班。按照小学标准班额45人每班来倒推,总共招生人数大约90人。
实际上,对于今年民办学校招生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教育行业内早有预测。今年2月24日,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表示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实行全省统一平台招生,将省域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县(市、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15%以内。
此外,有多位招生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今年主管部门在划定某一民办学校计划招生人数的时候,也参考了这一学校去年的实际招生人数。也就是说,如果去年招生情况不理想,那么今年这类学校将不会拿到太多的招生名额。
有部分民办学校招生负责人将此看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阵痛期”,也有部分民办学校招生负责人认为虽然目前面临的压力较大,但这也是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质量的“过渡期”。“对于私立学校来说,除了提升质量,稳固口碑,没有其他退路可走。”
于家长而言,这当然也不会是一件坏事。100%摇号政策掐掉了民办学校的生源优势,缩减招生规模则推动行业竞争加剧,民办学校再也无法“稳坐钓鱼台”,要想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能向家长和社会交出更有信服力的答卷。
民办学校计划招生人数普遍较少
最大降幅超60%
在已经发布的学校招生简章中,记者随机统计了15所民办初中的招生计划人数,经过和2021年招生计划人数对比,其中,10所学校招生人数明确减少;3所因统计标准不一,未看出明确变化;1所和去年持平;1所人数有所增加。其中,降幅比例最大的超过50%,招生人数整整减少了400人。
随后,记者又随机统计了15所民办小学的计划招生人数,经过和2021年数据对比,12所民办小学的招生人数明确减少,另有3所因统计口径不一或是数据缺失,无法对比。整体来看,12所小学中,降幅最大的达到了近62%。
最直接的影响
学费收入减少
民办学校招生人数普遍较少,给学校有何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学校学费收入的上的减少。
以某附属小学为例,其2021年计划招生人数为405人,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为270人。如果以实际招生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一致计算,今年该小学招生人数将减少135人。
这也就意味着,按照该小学学费37600元/年计算,即便该学校今年实际招生人数与计划招生人数一致,该学校整体学费收入也将比去年减少394.8万元。将时间拉长至6年,在学费无变化的情况下,学费收入将减少2368.8万元。
记者注意到,也有部分学校的学费有所上调,但上涨的学费并不能填平因招生人数减少带来的学费减少。以城北某学校小学部而言,该学校2021年计划招生人数为168人,而今年计划招生人数仅为112人。虽然该学校今年学费增加了9600元/年,但计划招生人数的减少,全年学费收入也将减少200多万元。如果按照小学6年来计算,假设学费一直不变,学费收入将减少约1200万元(以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招生人数一致计算)。
学费收入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当然就是办学投入。有民办学校校长表示,尤其对于部分新建学校来说,投资都是以亿为单位,在计划招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学费不能抹平日常办学所需,那就意味着投资人还要持续投入。
另外,由于生源减少,部分教职员工可能也面临闲置。“没有那么多班了,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和职工了”。
除了看到眼前的问题
更应该看到行业的未来健康发展
从行业角度,该如何看待招生计划的缩减呢?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问题,更应从行业的长远角度来看待。
该人士表示,以前,一些民办学校的发展路径是通过“掐尖”优质生源赢得口碑,然后扩大规模,但从家长和社会反响来看,并不认同这样的路径。“好的教育一定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而不是择优而教。”因此,更应该结合2020年开始的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政策(100%摇号)来综合分析和看待,“100%摇号阻断了部分民办学校‘掐尖’的途径,失去了生源优势,这也就倒逼民办学校必须从‘收好生’向‘教好生’转变。”
更为形象的说法,“100%摇号”就像是主管部门给民办学校下发的一道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考题。“用口碑说话,用办学成绩说话,公办民办大家同一起跑线,谁能把学生都教好,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该人士举例,结合今年的现实情况来看,并非成都所有民办学校计划招生人数都在减少,部分学校也有所增加。
因此,有观点认为,“掐掉生源优势,缩减招生规模,这是在压缩民办学校的办学空间”,对此,该人士并不认同。实际上,部分民办学校受前期民办学校规模扩张的“红利”,获得了丰富的投资收益。但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前期通过一些“投机”方式只注重扩大招生规模,但不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的民办学校,在面对社会同类学校横向对比时,便出现了“疲态”。
也就是说,从家长的角度,这也不是坏事,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民办教育以后就不行了”。该人士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必然推动教育回归“本意”,要求民办教育集团必须从“做大”转向“做精”,必须向家长和社会给出最有信服力的办学证明。而在此过程中,教学质量较低,办学特色不突出的学校,未来必然将会退出市场。
专家看法
民办学校应当挖掘自身特色
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民办学校普遍计划招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一方面是源于教育部关于公、民办学校招生比例相关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对于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调整优化。
前些年,全国民办教育规模发展较快,根据2020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来看,全国民办学校占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比例超过1/3;在校生占比接近1/5。在2021年,四川教育厅“叫停”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审批设立,使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模不再进一步扩张。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调整优化也是“势在必行”。
“减少部分民办学校招生名额,并不意味着“打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相反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熊丙奇认为,前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模扩张较快,各个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管理标准化不高。减少招生名额,也是对学校提升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的“提醒”,“混日子是肯定不行的了,必须拿成绩说话”。
同时,从长远角度上看,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必然呈现出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作为补充的情况。而在此之前,由于多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完成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进程前,民办学校仍有一定市场。
“在此过程中,民办学校需要进一步进行个性化发展,挖掘自身特色,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熊丙奇表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私立学校依然是学生个性化教育成长的重要场所。这也是民办教育需要积极开拓发展的重要生存空间,“向家长和社会提供更个性化、更优质的教育,是唯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