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副校长罗琳达(左)就当前美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接受采访。尹炳炎摄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昨在杭谈中国大学——
未来10至20年,中国会产生世界一流大学
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高逸平
这两天,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杭州,他是来浙江大学参加“中国-耶鲁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
昨天,他与耶鲁大学副校长罗琳达接受媒体采访。
谈及中国的大学,副校长罗琳达非常看好:“我相信,在未来10-20年,中国会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用“无用性”的通识教育
替代功利教育
在耶鲁,“有用性”的功利教育被摈弃。
副校长罗琳达认为,“有用性的教育,只专注于某一专业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实,早在1828年的《耶鲁报告》中就提及,“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
“无用性”的通识教育,被重视。“在美国,一流大学更重视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校长莱文表示。这样,他们既能欣赏丰富的人文艺术,又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一般而言,美国学生在前两年可以自由并广泛地选择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前两年的通识教育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和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