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文化界的口号是通向全球化“走出去”。从2004年在韩国创立海外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至今还不到10年的时间里,海外的孔子学院已经遍布106个国家多达350余所。孔子学院作为国家项目面向世界传播中文及中国文化的桥头堡,是一个展示中国软实力(soft power)的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借着多年经济的发展,中国力求从世界大国发展为世界强国的充满雄心的战略。不过,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从与此类似的事业案例来看,没有比展开民间活动更为有效的方法了。
在默默地为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做出贡献的众多艺术家中,唯把中国戏剧为素材进行创作并获得了世人的关注的有一位艺术家,就是管齐骏老师。
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成为其艺术世界的基础
如果问外国人“什么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么一定有很多人会提到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它实际上就是象征着中国代表性文化符号。但是,以特定语言为媒介的戏剧与杂技或功夫等动作为主题的艺术形式相比,更难进行全球化。管齐骏老师之所以能够在油画中体现戏剧,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世界,与他长期的海外经历不无关系。
管齐骏老师称自己的幸运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画家的管齐骏老师早在80年代中期就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画家中少有的能够获得海外参展机会的画家之一。
就在别人羡慕他是被命运选中的时刻,管齐骏老师突然决定放弃铁饭碗,移民加拿大。那时是90年代中期,这个决定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
给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披上西方的外衣
加拿大使管齐骏老师能获得在国内无法经历的另一种良机。老师在大学里任教书法和国画,同时根据客户的要求绘制大幅油画及壁画,并在此过程中慢慢领悟了自由往来于国画及油画之间的独创画法。不知是因为异国他乡的生活使得管齐骏老师更加思念中国,还是因为在大学里接触到戏剧这种舞台艺术,从此之后,老师的绘画中开始出现身着油画外衣的戏剧中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无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那里既有“宝玉会美貂蝉”,也有“吕布会昭君”。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被指定的某个戏剧中的特定人物。无论谁观赏这些作品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回想起自己戏剧般的人生某一个片段来。可以说是把最具中国特色的色彩、国画技法中的线条与书法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