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对接高校联动发展: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4-11 点击数:4665

邵志勇

 

    本次论坛选择在杨浦举行,共同围绕“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为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除了表明主办方对教育重点热点问题的敏锐捕捉,可能是因为杨浦区域内集聚了全市多种高校资源,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市教委确认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所以杨浦承办第十届民进教育论坛,承担着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主题,分享和交流一些想法。

    本届论坛主题关键词是联动,联动一词本身意思应该是清晰明白的,作为教育改革中机制层面概念界定需要深入研究。从目前呈现联动的内容与方式上看,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指导学校建设实验室和优势项目是联动;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水平,优化知识结构是联动;中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图书馆,包括大中小学生的社团互动也是联动。以上这些内容的联动已经非常普遍,联动的具体数据很难统计。但我们看到了,中小学与大学开展合作培养人才,已经成为上海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一发展趋势中,最具典型的还是合作办学,特别是大学附中现象。大学附中虽然占中小学总量的比例不高,但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培养大批杰出人才,而且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近年来,教育界又兴起联动高校办学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个世纪上海仅有大学附中13所,进入新世纪2000年之后,本市新涌现出大学附属学校达到39所,这里面杨浦区有14所。这50多所学校如何维系与大学之间紧密的关系,如何利用大学近水楼台的教育资源,如何建设与大学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如何贯通大中小学人才成长链,我们认为值得好好梳理、分析和研究,是市教育发展中要重点关注并着力突破的实践性课题。

    当前,联动办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传统大学附中,作为大学附属部分,具有完全一体的优势,最具提前与大学实现对接的条件。在自由宽容追求创造文化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比如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等。另一种是新兴附属学校,比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等,它们都是在地方政府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后,在原有办学基础上,通过学校更名形式连接,更进一步实现依托高校资源内在连接。这样,所有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获得高校资源的支持,联动高校通过支持中小学来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并引领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中小学与高校联动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探索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育人模式的过程。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来看,中小学教育起着重要启蒙和基础作用。创新基础能力与个性的培育,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学生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将直接决定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和工作后的成才潜力。而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阶段,这是有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高等学校学术自由的传统,科学以人文精神的祭奠,丰富的能力和物质资源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土壤。只有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共同聚焦,推动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达成课程、评价等教育内涵的相互衔接,形成中小学与大学的贯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才会取得实效。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中小学和大学之间达成贯通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有效衔接点,并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动、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比如,在一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试点,真正地建立中学和大学贯通培养创新人才机制,使大学和中学之间在课程、师资和学生培养、评价、选拔等方面,全面的衔接。再比如,进一步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更公平更多元更有利于发现和选拔创新人才培育招生录取机制等等。这是我们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早在十年前,杨浦区区委政府就树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开启了区校联动发展机制。三年前,市教委杨浦联合高校,先行开展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三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资源整合、绿色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而有力的实践,重点探索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育人模式,着重在特色办学、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育中,实现高校联动的效能。

    主要突出三个联动:一是联动高校合作办学,使办学的模式趋于多样化。前面我已经举了三类不同的合作办学模式,这三类学校在杨浦区都有具体的范例,无论哪一种办学模式都聚焦人的培养。在大学资源支持下,找准学校办学特色和方向,逐步提升办学质量,并呈现出整体变革的趋势。二是联动高校培养学生,为学校提供更充裕的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撑。创新意识与能力不会在书本静态知识中形成,而一定是通过学生丰富深刻多样的体验被提升,我们努力盘活区域高校的资源,努力使大学资源全面向中小学开放。小课堂搬进大学堂,大教授进入小课堂,让越来越多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与高校导师零距离开展研究心得探究学习。在高校支持下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7172;累计访问人数:6269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