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有迫切的需求,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学科性高等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重思辨能力的人才,而对实务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各类高等院校都在热切地思考着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道路。我们不妨把眼光转向德国,从其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经验中汲取经验。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作为终极目标。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以下简称FH),始建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它是伴随着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如工程学科、社会事务学科、经济和食品等领域。FH是德国的一类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其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FH的新生主要来自专业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不论学生来自哪一种学校,FH都要求其在入学前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接受过职业培训教育或实习。例如,已接受13年教育的毕业生,如果要进FH,必须进行几个月的企业预实习。FH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其中包括2个学期即1年的实习期,因此简称为“3+1”学制。事实上,目前德国约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FH,而且FH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
德国的FH是随着企业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而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校企相互依存。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些短、平、快的应用研究项目,为学校捐赠一些更新下来的大型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为毕业生提供工作位置;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输送新鲜血液。在FH任教的教授必须具备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5年的职业实践经历,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校以外(主要指技术领域、工程领域、管理领域等)的职业经历。应用科技大学教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为每学期18周学时。许多FH的教授本身就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能力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开展的研究工作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并在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也采用了这条规定。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一般都设在著名大企业的周围,如:FHEsslingen附近就有奔驰、Bosch、AEe等大公司,FHMannhiem紧邻德国三大化学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FHBrauschweigwolfenbuttel就在大众汽车公司附近。它们与企业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企业大都乐意为FH的学生提供实习场地、毕业设计的课题,甚至工作岗位。这些FH设置的专业都适应邻近企业的需求,同时,根据企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专业也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FH在办学过程中常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在我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中,有一批传统上与行业、企业关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历史上是由行业开始举办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都是为行业服务的。尽管目前这类院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有脱离行业的趋势,但我认为这类院校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有其明显的优势,它们仍应把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牢固树立“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