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新时代新使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大家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数:887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方案中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民办学校作为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如何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体制新、机制活、决策快的优势,率先探索,深化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改革,摒弃以往的工具主义、效率主义、功利主义评价模式,将直接关系到新时代民办学校的地位和作为。

——本期主持:中华职教社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学博士阙明坤

 

增值评价考验民办学校办学真功夫

/李文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正当其时,为新时代中国教育评价改革指引了新方向。四个评价的提出,特别是探索增值评价模式,将对民办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深远性影响。增值评价以输入输出间的变化程度作为增值评价依据,从时间的维度衡量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后自身产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进步水平,评价学校投入与产出比。增值评价模式,有助于检验民办学校对学生的真实培育和加工能力,促进不同类型民办学校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办学、创新型建设。

教育评价机制、模式、指标直接指引着民办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路径的选择。长期以来,社会对民办学校办学好差的评价,往往是以结果成败论英雄,只单纯对学校之间升学率的高低、获奖数量的多少等输出的结果表象进行简单横向比较,由此评判学校办学能力和发展成就的优与劣。显然,这种片面以终端输出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与不足,不仅忽略了不同民办学校办学基础尤其是生源之间的内在差异,也忽视了制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

这些年来,不少民办学校盲目追求并且过度依赖优质生源。为争夺生源起跑领先优势,民办学校尤为重视招生录取工作,费尽心机采取各种隐匿手段,如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或以面试、评测、研学等名义,变相选拔或甚至不惜重金招揽优秀尖子生。部分民办学校凭借优秀生源的集聚优势,在应试教育中表现突出,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然而,也导致了民办学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影响了整个教育发展生态,引起了社会广大家长的不满,这与长期以来唯分数、唯升学的结果评价方式关系密切。

目前,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同招政策的全面实施,学校之间的生源群体差距必将逐渐趋于弱化。面对学校增值评价的探索实施,未来民办学校必须加强自身内功修炼,提升对学生素质的再造能力。一所真正优质、卓越的民办学校,应该秉持人人皆有其才、人人皆能成材的教育理念,不嫌弃、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具有面向人人的开放视野,不仅能服务少数超群禀赋的精英学生,更要善于服务多数平凡的普通学生,尤其是社会眼中的问题生”“差生;更加重视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爱好、能力、特质,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性的教育服务,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掘、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地成长呵护,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个性迸发、止于至善。

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样性的,教育对象的禀赋也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民办学校类型也必然是多样化的。如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皆可在不同的赛道上,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否拥有对学生高附加值的塑造能力,是检验民办学校办学真功夫的重要试金石,是衡量学校是否卓越一流的显著标志。

民办学校落实四个评价要把握三个关键

/鞠光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落实四个评价要把握三个关键:

注重分类施策。总体方案提出四个评价的前提是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因此民办学校要落实四个评价,必须注重分类施策,要有区分地落实四个评价。区分不同学段的民办学校,区分民办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区分不同学段的学生,区分民办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根据各类民办教育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结果评价制度、过程评价制度、增值评价制度和综合评价制度。

突出综合应用。四个评价既是四个独立的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整体。结果评价是衡量被评价者的最直接评断;过程评价是保证学校培养导向和学生发展方向的过程性指引;增值评价是衡量被评价者进步的基础;综合评价是方向。在具体运用这四个评价评价民办教育时,须根据不同民办教育教育阶段的特征时综合运用,以结果评价作为民办学校的根本呈现,以增值评价衡量民办学校的进步,以综合评价全面判断民办学校,以过程性评价判断民办学校的培养方向,综合应用四个评价共同保障教育评价的客观公正立体动态。

加强技术应用。传统的评价手段无法支撑四个评价的落实,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都需要大量的评价信息才能够完成,结果评价也要以全面客观的评价信息为基础,过程评价更是需要海量的信息。四个评价也都需要强大的信息存储、传递、分析和保真能力。因此,落实四个评价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完成四个评价的信息采集、储存和处理,以大数据技术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以互联网手段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传递,以云储存进行教育评价数据的储存,以区块链技术保证教育数据的真实,以人工智能完成教育评价数据的处理。如此,民办学校落实四个评价才能够更加全面,才能够更有利助推教育的深化改革。

音体美小学可担负育人大文章

/张可伟苏州市教育局

最近颁布的三个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互为呼应,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可期的希望。

按传统的观念,音体美被称为小学科,然而,这些小学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关注且专门发文,这在我国教育历史上是空前的,如何开好学好这批小学科?是今后一个时期每个地方政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需要努力践行的。

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近年来,尽管三令五申禁止宣传中高考状元,然而中高考后,以学校或家委会名义发布的考生总分、单科、高分段学生数等各种第一”“状元的信息占领了网络;有些民办学校以喜报”“捷报形式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有的甚至以高价买状元;有些地方政府对状元学校给予重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对教育工作评价标准,扭转五唯现象。

要因地制宜开发开设课程。《意见》中的体育美育课程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无疑能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但也有人质疑:农村或落后地区没有条件开设体育美育课程,这不是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吗?其实不然,国家不仅不会统一各地体育美育项目,而且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发项目。因此,体育美育并非城市或发达地区所特有,将来肯定会涌现出很多地方性或校本项目。民办学校办学灵活,更有条件开设体育美育课程,问题是续走应试训练老路还是开拓素质教育新路。

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减负的关系。有家长担忧:体育美育进入中高考会加重学生负担。这既反映出家长仍以应试教育观念来理解体育美育,同时也考验着评价方式如何改革。加强体育美育,假如只是简单地纳入中高考和计入总分,很容易转变为另一种应试教育,而且分值越高则应试的味道越重。体育美育要重过程重参与,让学生热爱和掌握若干项运动或艺术才能,一旦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那就不会成为负担,而将是一份陪伴终生的乐趣。

要加快体育美育教育资源建设。规模再大、质量再优的学校,其师资和设备设施都是有限的,仅靠校内资源显然不够,《意见》明确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相关民办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的师资及教育教学服务。这为社区教育和民办培训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当然,能与中小学校合作的机构,必须以规范办学为前提,且能满足办学的条件要求。

要创新评价模式。对体育美育的评价要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好并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全社会的体育艺术场馆应低价或免费接纳学生并可打卡计入学分银行;参与形式可改变单人而导入团队概念,鼓励学生组队参赛,获奖分数分享;不能简单地以体育美育中考成绩或各类等级证计算分值,而应结合平时参与、训练、展示、比赛和公益活动等方面综合评价。

小学科所担当的不是在中高考中取得的一个分数,而是一篇培养什么人的大文章,一定要努力改革勇于创新,向党和政府以及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应用型民办高校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王慧英辽宁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与评估所副所长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动态评价体系和机制,是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领应用型民办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应用型民办高校适应高等教育服务业态格局的调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办学定位虽为应用型,但应用型办学特征并不明显。以某省份数据为例,2018年,该省19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平均占比不足50%16所院校校企联盟数量不足5个;16所院校无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只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校企研究院建设数量有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民办高校大多以签订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开展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为主,学校依然是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方。在人才培养的相关重要环节,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企业参与非常有限,产学研协同创新还处于较低水平。

应用型民办高校发展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源自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评价体系而言,从评价内容来看,一方面,五唯倾向依然存在,与其他类型院校评价体系同质化严重,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另一方面,缺少针对民办高校办学特质的评价,特别是缺乏对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效率的评价。从评价参与主体看,政府依然是主体。企业、社会参与评价有限,往往仅参与毕业生就业、社会声誉等个别项目和指标的评价。

近年来,针对应用型民办高校评价的第三方机构较多,评价结果多以排名形式呈现。由于各评价体系侧重点不同,数据来源渠道不一,导致民办高校的排名五花八门。一些机构的排名结果缺乏权威性,甚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同时,使用结果评价较多,过程评价很少,对应用型民办高校改进的参考价值不大。

民办应用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在充分尊重现有民办高等院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三个环节的改进。

一是改进评价内容,突破五唯,凸显应用型特征。要将关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环节,如:双师型教师占比,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情况,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和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构,学科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及学生创新创等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改进评价机制。构建政府、民办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多方评价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尤其要强化企业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科学使用评价结果。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建立动态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对创新与改进程度进行增值评价。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使其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与改进的依据,成为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资助的重要依据。

 

教育评价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王新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如何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教育时空与教学方式,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全面发展,是落实全会精神,服务发展新格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提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转变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倾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厘清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导向,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保障。

如何看待唯分数”“唯升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统一的国家考试招生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专业化人才。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升人才选拔的效率、确保人才学业质量,基于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形成的分数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统一高考制度作为当前最为公平和高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社会各阶层子女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与跃升的一种渠道,促进了社会公平,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随着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高等学校的类型也日趋多样。按照统一高考的分数这样的一把标尺来衡量人才,就过于单一而有失公平与科学。为了破解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我国在教育评价上日渐重视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改进以分数为主的结果评价,强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探索学生相对发展结果的增值评价,健全多元评价标准的综合评价。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导向。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弊端,不是不重视分数,不重视升学。历经上百年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探索,建立在标准化考试基础之上的分数依然是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我国目前正在探索实施的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综合参考高校测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但统一高考的成绩也分别占到60%甚至85%以上,这也是确保学生学业质量、确保国民素养的的重要标准。只是说,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分数”“升学等工具性的价值,还应重视个人发展的本体性价值,更加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与发展。

如何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新时代党和政府的教育思想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磅文件都明确了这一导向。《方案》重申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改革导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丰盈的个体,充分发展与不断成长是个体存在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最大化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超人,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使孩子享受成长的乐趣。新高考在考试科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我们一项针对新高考的问卷调查显示,新高考生源的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专业认同度更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惯性下,学生、家长、学校甚至高校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导向,最高的分数、最好的生源成为选择的首要动因,继而带来学生驱易避难的选择倾向,物理、化学等选考人数下降。而因为选考科目与专业知识结构的不一致,即便是学生获得了理想的分数,进入高校后也难以适应本专业学学习,高校也因为对选考科目不设限而在实际上降低了生源质量。因此,改革省份也以选考指引、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等引导学生的选择。

总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既要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也应该加强制度约束引导个体的理性选择,否则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也会成为禁锢个体发展,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工具性手段。

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论制度设计如何完美,任何改革方案关键看落实。《方案》针对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五大主体部署了改革任务,明确了组织实施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从来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教育功利化现象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外显。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实际的参与和条件保障。

提升办学质量,共享发展成果。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优质教育有限的前提下,无论评价导向怎么改,都难以改变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驱逐,从个体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享受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满足多样化的教育诉求。这是落实学生评价转向的重要社会环境与资源条件。

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价值增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最关键的是观念的变革。在经济社会保持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办学条件随着教育政策与投入的增加而改善,但教育理念与观念的转变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亟待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从个体成长、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价值增量来考察其成效,注重过程性、系统性、综合性评价,这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持之以恒的努力。

聚焦改革要点,落实改革任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因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而承受巨大压力。关键是要将新时代教育评价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以新课改、新考改为抓手,落实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改革任务的关键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新课改、新考改为契机,加强教师的培训,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确保新时代教育改革理念落到实处。

加强实施保障,形成改革合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落实,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条件的配套保障。国家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大中小衔接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资源、师资、技术和平台的保障。方案的落实更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范围内的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2472;累计访问人数:6223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