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李海林: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1-25 点击数:6784

在中国,有一些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看上去是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加班加点,校长反复告诫学生,不认真学习就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有的校长说得更吓人,不认真学习,今后就会低人一等,就永无翻身之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事情家长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这样的学校,往往是当地最火的学校,家长们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去读书。

这些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到底在看什么?一句话:分数。

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优劣和学校到底在看什么的好坏。

但是,在这些简单的分数后面,多少复杂的细节、多少具体的情境、多少生动的过程,都被忽略了,可这些丰富的内涵是多么重要。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么能用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来承载和表征?孩子快乐吗?孩子有成就感吗?在学校的每一天、每一堂课,在学校获得的每一个分数,老师对他说的每一句话,给他带来怎样的感受?是如何影响他的内心世界的?有哪些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这些对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在一些学校,变得最不重要,校长、老师,甚至家长,都不在乎。我觉得,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一个孩子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一个孩子只是成绩好,而情商不高,今后很难成功,可是他们却直接以做人上人这样陈腐的观念开教育孩子刻苦学习。

一个人的心灵被扭曲成这个样子,连做人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很难成功,可他们却直接以做人上人这样陈腐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刻苦成功?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还不振聋发聩吗?

这样的学校其实是最不负责的学校,这样的老师和校长其实只对学生的考分负责,至于学生是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是不是真正学到了管用的知识,除了知识之外是不是还要学其他东西,是不是真正得到了人生的发展,这些问题,他们是不管的。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那学校就要适应学生。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就没有适应孩子这一说法。自古以来,孩子都是被要求去适应学校的,教育学理论称之为社会化,也就是按社会标准把孩子塑造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可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因为对于社会标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也没有一个同一版本的社会标准手册可供每一位领导、校长、老师来参照执行。所谓社会标准,大都是办学校的人所理解的社会要求。这样一来,所谓适应学校,其实大多数就变成了适应领导、适应校长、适应老师。让一个活生生的孩子,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资质的规训,最后变成一个符合他人标准的人,这绝对不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社会的维度,一个是个人的维度。

所谓人的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对话。孩子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然后感受到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期待,并对这些要求和期待做出符合自己本性的选择。他可能选择社会要求的东西多一些,自己本性的东西少一些,也可能选择自己本性的东西多一些,社会要求的东西少一些。但不管怎样,这种选择一是以为主,二是将社会要素和个人要素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是什么?学校是让他与社会对话的场所,更是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让他的个性得以飞扬的场所。学校以教育的方式将社会要求呈现给学生,同时以教育的方式保护学生的个性。这二者缺一不可。

《岛上学校》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6090;累计访问人数:62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