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创新教育如何突破高考门槛 专家讨论见仁见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1-6 点击数:3718

    本网讯 (本网综合消息)学生怀一技之长、坐拥发明专利,但对高考无益,家长和老师往往视之为无用功。如何突破这一当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所面临的现实瓶颈?14日,第十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与会专家提出,高校和中小学应探索联动

  教育有三过

  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孩子们受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文化知识这根筋有了,创新素养这根筋却没了。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教授说,现在的升学只看成绩,导致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但在创新意识和技能方面普遍欠缺。上师大教授杨德广也表示,当前教育有三过”——学前教育过早、基础教育过量、高等教育过度,课业负担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灵气与空间。

  与会专家提出,由于高考横亘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大学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如何将学生从应试中适度解放,成为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

  学习能否更有意义

  为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意义。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提出,高考改革要助推孩子创新素养培养,建议能一考多选、将多元标准纳入高考体系。黄震说,各高校推行自主招生以来,高考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他建议,各自为政的自主招生考试或者多校联盟考试,能否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测试,学生可以一考多投,拿着成绩去申请大学,实现学生以成绩+特长注册、学校按能力+特色录取的格局。如此,在某些方面创新素养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升学中可以获得加权认可。

  合作要做减法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提出,大学与中小学贯通育人,通过课程融合等长程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考门槛限制。如同济大学在全国20多所优质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推行苗圃计划,将大学的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下放到高中,合作培养在建筑、土木等方面有兴趣有专长的孩子。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育人,最典型的是大学附中。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说,杨浦有14所大学附属学校,不少大学为学有余力的优秀中学生开设了先修课程,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状态

  专家提出,大学与中学衔接,不能简单地在课程上做加法,而要有机融合做减法。如上海理工大学与附中互认学分,附中学生选修大学相关课程并考试合格,升入上海理工大学后可以免修。又如上海中学进行创新人才实验,将三年高考科目学习时间砍掉一半,腾出一年多,让学生在700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图谱中各取所需。调查显示,三年后95%学生的自身志趣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匹配。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2749;累计访问人数:6224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