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如何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6-8 点击数:28146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的提案是“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合作,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近日,《中国纺织》围绕这项建议对高岭校长进行了专访。高岭校长对民营经济和高校科研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第一,民营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第二,高校应用型研究能力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应用型研究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往往表现为理论研究多,应用型研究少,特别是能真正走向产业一线的成熟的成果更少一些。一方面,高校长期形成的重视论文成果、相对不重视市场需求还不能一下就从根本上扭转,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多以论文等形式呈现,不利于转变为现实的支持产业行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由此也导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另一方面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应用型研究举步维艰。同时现有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有效性及转化能力等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很多专利具有极高的转化价值,但整体表现缺乏创新性和应用性,因而专利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差。

  第三,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缺乏深度融合的利益基础与合作氛围。政府牵头促成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临时搭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平台,然而,由于相互间并未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合作平台及联合组织往往陷入联而不盟、盟而不联的状态,导致科技与产业分离,成果与实诚脱节,无法快速方便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如下四个建议:

  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多方引进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聚集各种创新要素,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对企业的各类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中要把人才及科技成果产出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予以考核重视。

  二是强化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能力意识。建议出台具体政策及专项支持高校探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切实丰富人才智力集聚载体;进一步强化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提升高校人才供给与科研产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用政策和机制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把科研成果植入企业,在合作中实现产业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的科研领域投入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将“相马”机制转化成“赛马”机制。尝试建立地方高校发展综合考评体系,设立普通高校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基金。

  三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民营企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体制。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知识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建议政府引导、监督、鼓励各类科技型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起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常态化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协作机制体制,切实使相互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并互利互惠。建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库,由企业出全资或部分出资,共同命题,研究人员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有关企业发展需求项目,并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方面听取和采纳民营企业家的意见。真正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四是加快建立综合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系统性和一体化的支持服务。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42426;累计访问人数:8319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