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公民同招”后民办学校的路怎么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5-29 点击数:2818

 本网讯(杭州日报消息)备受关注的杭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细则,本月中旬终于尘埃落定。

其中,焦点性的三项细则落棰: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全部电脑摇号录取,即“100%摇号”;民办学校在审批地范围招生,即“锁区招生”;民办、公办学校同时招生,民办摇号未录取的,回到公办按照“同类排序靠后”原则录取,即“公民同招”。

新政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义务教育的各种“猜想”:“摇号”更多凭运气,培训班、杯赛失去了原有作用,家长和学生是不是能“松口气”?杭州的教育格局会产生变化吗?受影响最大的民办学校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连日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象——

校长们的手机比往年“安静”了许多新政出台是对民办教育的一次综合“把脉”

新政一出,今年的招生季与往年明显不一样了。

这些天,杭城各公办初中校长陆续进入服务区对应的公办小学,向毕业班学生家长介绍招生政策、本校办学特色等。“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家门口的学校,希望学生尤其是优质生源安心留在学区内。”一位公办初中校长说。

“摇还是不摇?”这是今年不少六年级学生家庭都面临的一道“选择题”。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打算安心升入服务区的公办学校,部分家长还是想去“试试看,说不定能摇中”。

采访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民办学校校长都谈到了一个类似的感受:“往年招生季,各种电话、短信、微信咨询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的话要说很多遍,今年手机终于‘安静’了许多。”

与此同时,对于颇受关注的民办学校,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最为集中的就是: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后,民办学校的发展还能一如既往吗?

对于这些“问号”,杭州很多民办学校的校长和举办者也在思考。而他们要着眼的不仅仅是眼下,更是未来。

“这次公民同招新政策,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绿城育华教育集团总校长黄建明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记者注意到,公民同招新政一发布,黄建明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公办教育公平化、民办教育特色化,才是理想的教育架构。”

欢迎和支持新政的人中,还包含富阳永兴学校教育集团董事长徐松泉。在他看来,“政策的出台,相当于对民办教育进行了一次综合‘把脉’,促使民办教育人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杭州维翰学校负责人觉得,这次新政策的推出,符合教育公平性的原则,“ 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从‘怎么招到好学生’变成‘怎么教出好学生’,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先后在杭州公办、民办学校担任中学校长的资深人士也认为:“国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没有变。只是发展到现阶段,民办教育已经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一些招生‘乱象’,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的确需要进一步规范。”

思考——

新政下民办学校如何保持独特优势如果“自身过硬”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杭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主要有两类,即老百姓口中的“国有民办”和“纯民办”。客观上看,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了不同的适合的教育,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在招生方面,民办学校拥有优先权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权,这使得其在选择生源上有明显的优势。

新政让自主权和优势不复存在。面对这样重磅的政策,未来民办学校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要有一个新的定位”“特色化办学之路”“内涵式发展”“借助民办教育更为灵活的机制加快提升内部治理”……这是采访中,校长们提到最多的话语。

黄建明认为:“以绿城教育集团为例,未来它可能是一所民办的外语特色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注重双语教学,那些对国际文化有需求的家庭和孩子,才会选择到这所学校来。”

另一位知名民办学校举办者认为,在社会对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应运而生,“现在,这样的需求更大,民办学校只要‘自身过硬’,就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总体看,对于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接受采访的校长和举办者都充满信心。采访中,很多人都认为,新政的推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如果教育标准不高、教育功底不扎实,许多学生特别是优秀的学生依然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只有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发展机会的目标。

而一位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话也很有代表性:“对于民办教育的价值估量和投资,都会进一步回归理性。在短期内,新政策似乎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角度看,是有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

即便如此,作为新政推出的第一年,站在“分水岭”上,面对各界的各种声音,部分民办学校还是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办学人的心情也很复杂。一所民办学校举办者说,这就要求我们对投资建校的班额规模、人数规模等顶层设计提出新思路。从办学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也有部分民办学校负责人提到了成本核算,一位举办者就向记者这样表示:“民办学校要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要加大资金投入,学费能不能适当上涨?”

样本——

“生源不掐尖、师资创顶尖” 从一个民办与公办“和谐共生”案例中找答案

就在一个月前,杭州公布2020年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预警信息,也就是家长口中的“红黄榜”。全市105所公办小学、22所公办初中名列其中。细心的人发现,在名单上没有一所富阳区的学校,这在杭州十几个区、县(市)中为数不多。对此,杭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评价说:“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富阳的区域规划做得有前瞻性,教育体系布局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富阳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和谐发展”“公民同进”关系。这样的“和谐”是如何实现的?在公民同招新政背景下,这份“和谐”背后的秘密,或许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这里不得不提到富阳区民办教育的代表——永兴学校。1997年,富阳永兴学校成立,2002年创办永兴学校小学部;2015年富阳成为杭州第九区,为加快富阳融入杭州主城区步伐,助推银湖区块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永兴学校受邀举办银湖实验学校。目前“永兴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超过7500人,在职教师700多人。

通常认为,某一区域民办学校规模扩大,势必抢夺本区域公办教育的“地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教育界人士曾经有这样的评价——“富阳教育不急躁,永兴学校起了很大作用”。从永兴学校办学至今,朱生龙一直担任该校校长,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永兴以及“永兴系”办学所坚持的原则,其中重要一条是:“不去和公办学校‘抢’师资,这些年我们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流大学引进名师、优秀毕业生600多人。”当年,朱生龙从富阳中学副校长岗位上选择走出了体制,他一直强调的是,作为民办学校,我们不“脚踏两只船”。

虽然从不“脚踏两只船”,但伴随着富阳推进义务教育不断进步,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专注于沉淀自身实力的“永兴系”品牌越来越响,对区内外的教育辐射力和吸引力也不断增强。

记者把社会关心的问题再次抛给“永兴”。对于如何发挥民办学校优势,满足社会和家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银湖实验中学校长裘志平以他所在的银湖实验学校为例说,学校主打双语和国际理解特色课程,“就课程来说,有中外教协同上课、全外教授课,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既能学好国家课程,又能适应国际教育环境。”

关于“失去生源优势”的说法,朱生龙则坚定地认为,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是优质的师资团队,只有老师“起来”,学生才能“起来”,“因此,我们建立了全省独一无二的银湖书院,引进了30多位大学、中学校长和教授专家,指导教师队伍走学术型、研究型之路。”

坚持内涵特色与团队锻造,在这一点上,已经从教40年的富阳永兴学校教育集团董事长徐松泉感触也很深。教育情怀极深的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理想主义”:教育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民办教育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不能把教育产业化,一定要把学生的健康、快乐、优质长远的成长放在第一位。

延伸——

实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公民办学校协调健康发展,这既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也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必须,是所有人期盼的。对于今年的公民同招新政,本报将持续关注,欢迎各方人士通过“杭州日报学点点”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说出你的想法。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4658;累计访问人数:83852242